LOGO
  • 我国物流人才呈"枣核型"分布
  •  发布时间:2017-07-01 14:27:23  阅读次数:882
  我国物流人才呈”枣核型”分布
                         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
     物流人才紧缺是目前国内普遍的现象,甚至有物流企业感叹物流人才已经到了”一将难求”的状态,目前记者就物流人才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
     记者:请您谈谈对我国目前物流人才的看法。
     戴:我们把“物流人才”的概念定义得非常窄,只包括高等专业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这个是个误区,其实物流是个相当开放的系统,物流人才包括各个行业的专家。
     根据国外统计,物流的人才80%以上都不是学物流专业的,他们来自营销管理,法律,机械,信息化等方方面面。因此,不要把物流划一个封闭的圈,这样的人才观念会更切合实际。
     记者:中国物流人才处于什么状况?
     戴:从目前来看,国内物流人才的现状可以用依据用一句话来概括:“中间大两头小”,分布呈现枣核型结构。中间大是指物流人才大多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而缺乏实践经验;“两头小”,一头是指有使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高端物流人才稀缺;另一头是指,具有一定物流理论知识的一线操作人员缺少。
记者:为什么会出这样的状况呢?
     戴:物流是操作性很强的行业,仓储保管,司机等基层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才,很多高等院校毕业生不愿到一线基层去;另一方面,高端的特别是能设计物流解决方案的没,能够针对客户具体情况提供定制化服务的人才在院校中很难培养,所以造成中间这层比例偏大。现在市场上矛盾尚未凸显,但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记者:据有关媒体报道,现在全国物流人才缺口500万,您怎么看待这个数字?
     戴:物流是个开放的系统,物流相关行业,岗位非常多,例如仓储,运输,营销等等都跟物流相关,因此很难把物流划一个清晰的边界,只能说整合的资源越多,优化的效果越好。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我们甚至会把过去不相关的资源列入考虑的范围,例如,物流运作方案要完美执行,可能会涉及到气象人才,考虑气候对物流流程的影响,以前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气象专家会成为物流“智囊团”的一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确实很大,但很难用一个具体数字来概括。
     记者: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解决目前物流人才的困境?
     戴: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考虑,第一,我们的教育要更加有序化。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存在距离,理论教学的效率普遍不高,学生往往用四五年时间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马上得到实际应用,因此教学体系要改进,更贴近市场需求。
     第二,进一步对物流从业人员加强培训,特别是对于基层运作人员要提高起物流知识理念,技能技巧,不能仅仅局限与物流相关知识,而要扩大范围,提高整体素质。
     记者:引进人才是现在热门的话题,您觉得引进人才在加强物流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戴:人才引进的确是充实我国物流人才队伍的快捷方法之一,但不是全部,甚至都不算是主要方法。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还是靠长期培养,依靠原来岗位上的人才素质的提高。从人才需求来说,高端人才确实需要,但量不大,日常运行中需要大量基层的人才,基层人才培育任务很重,同时基层人才也是形成高端人才成长的土壤。
     记者:国内各地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有何特点?
戴:全国各地对物流人才的重视程度并不一致,物流发展比较好的城市,例如上海,对高端人才非常重视,政府政策大力支持,这跟其走国际高端市场的战略定位有关,但对与基层操作人员的重视程度大大亚于对高端人才的青睐。
    同时物流发展先进地区的深圳,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非常突出。深圳市场机制比内地很多城市显得更加成熟完善,企业自身的意识,专业化分工,诚信体系都比较成熟,这与深圳毗邻香港和深圳政府“小政府,大市场“的做法有关。深圳物流企业以非国有企业为主,市场经济以及企业家的意识比其他地方更成熟,走得更超前。像民营物流企业能自愿参加物流人才专业培训班,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现象在其他地方不多见. 
 
                                                               摘自, 《现代物流报》   胡雯